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我们不仅要给孩子父母的疼爱,更要在做错了事情之后给他们教育、迷茫的时候给他们引导。但是引导孩子还是需要方法的,不能盲目的限制他们、掌控他们。
做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
首先,我们可以走心地夸奖孩子。
孩子做完家务,要及时对孩子表示感谢和称赞。夸奖时不要只说“你真棒”,而是要具体,要明确。比如,谢谢你今天帮妈妈洗菜刷碗,妈妈真的是轻松了很多;你擦的地板真干净,就像镜子一样明亮亮的,妈妈很喜欢。
要针对孩子具体的行为进行夸奖,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并继续保持下去。
其次,要维持良好的家庭和睦关系。
研究表明不论父母是否离异,成长在争吵矛盾中的孩子远不如家庭和睦的孩子有成就。父母离异后,如果没有监护权的父母可以以平和的方式探望子女,那么孩子就会恢复的比较好,如果在探望过程中又有矛盾激化,那么和父母接触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就越差。
另外,一些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儿童在十多年后仍然会有伤痛感觉,而经历过严重家庭矛盾的年轻人也更倾向于人生感觉迷茫和后悔。
另外,提升孩子的学习主体意识。
其实,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很多孩子往往没有形成这一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依从于老师的教学,没有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最后,引导孩子认识自我。
当孩子问大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了自我探寻。父母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认识真正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必须正确地指引孩子,找到真正的自我。告诉孩子,他是独一无二的,做真实的自己,不必活在别人的嘴上。想要什么,听听内心深处的呐喊,而不是听别人嘴里的话。做最好的自己,相信自己,就会拥有自己想要的精彩。
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父母的引导,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如果家长能够注重家庭教育,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那么孩子在学习上的成绩和表现也会更加优秀。
2、父母的日常行为和引导,也会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孩子们习惯性的模仿父母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观念。如果父母的行为让孩子感到有信心,尊重他人,这种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从而让孩子在未来变得更加有礼貌,有思想。
在很多成人的印象中,标准的好小孩似乎应该是“大方得体”、“天真无邪”。但其实,小孩子有“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孩子会产生嫉妒情绪,属于正常现象;但孩子的嫉妒心理,却对成长不利。
孩子嫉妒心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1、撕掉标签,正视妒情绪
“你太小气了,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当孩子表现出嫉妒状态时,很多父母会不由自主为孩子贴上各种负面标签。父母也许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改变自己的状态,但其实,这些言语信息传达到孩子心理时,只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不但不能有效改善嫉妒,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改变孩子,从父母正视孩子的情绪开始,明白它是一种正常的情感。父母只有从心底接纳孩子的这种情绪,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才能得到正向的转变。
2、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
没有孩子天生喜欢做出不好的行为。首先,我们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告诉他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其次,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内心深处的自信;然后,让孩子学会为别人的进步或改变而高兴,纠正他错误的认知。
3、为孩子的情绪留一个发泄的通道
接纳孩子的妒忌,告诉他:身边的朋友优秀,自己心有不甘是正常的。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而不是打压贬低他人。
4、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正当竞争可以使人进步。与他人竞争,孩子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变,其实是一件好的事,但前提是要有正确的竞争意识。
如果家长没有适当引导,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好胜心过强,很可能为求成功而不择手段。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家长要告诉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与别人竞争,失败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你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胜利。同时,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嫉妒的心理
一、缺乏自信
嫉妒心是人之常情,当孩子有了嫉妒心理之后,还会伴有嫉妒行为出现。在孩子2岁左右时,孩子会产生假“自信”,觉得自己是全能的,但这种自信特别不牢固,他们接受不了批评,也看不了别人比自己好,更无法容忍自己爱的人(爸爸妈妈)对其他小朋友好。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发现优秀的孩子更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希望自己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但每个孩子能力有限,当发现其他孩子取代自己成为“好孩子”时,孩子出现负面情绪。
而解决这一负面情绪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破坏大人认可这个孩子的那一部分,可能是故意抹黑这个孩子,也可能是攻击别人引以为傲的成果。
三、家长经常性的比较
家长总喜欢讲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还会当着孩子的面说:你看人家多优秀,学习多好,你看看你,能比得上人家的孩子吗。
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非常有伤害,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地位不保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尤其是还有老师只表扬成绩好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嘲笑学习差的等等都会让孩子心理有落差,会对其他人产生一种嫉妒心理。
嫉妒心太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后果?家长要重视
1、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嫉妒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词汇,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是自认为不如别人,听别人说的不如别人,不希望别人抢走自己的光环,这会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中,变得不开心、忧郁、怨恨别人。
时间一长,这样消极的心理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都知道生气会得病,同样长时间处于消极环境的孩子也会得病,家长不得不重视起来。有些孩子嫉妒心过于强烈的话,会造成心理扭曲,做出一些不可预估的事情,可能会失控。
2、妨碍孩子的社交
相信一个嫉妒的孩子是很难建立一个融洽的社交关系的。托尔斯·富勒说过,嫉妒会让自己和对方都遭受伤害。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社交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3、会让孩子认不清自己
孩子总是盯着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闷闷不乐,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就算这个人与孩子没有交集,但是孩子一旦发展别人的长处是自己没有的,就会形成一定的嫉妒心理,这个过程非常的快。
孩子总想着别人,却不反思自己,不反思为什么不如别人,总是一味地想对付那些比自己好的人,这就是孩子认不清自己,迷失了自己。
这些危害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一不小心就会使孩子走向极端,有的父母会认为小孩子有嫉妒心很正常,不是一件大事,而现在还会这么以为吗。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善的过程。
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其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犯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犯了错之后如何面对。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首先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情绪发泄完,自己不做任何干涉。
待到孩子情绪发泄得差不多时,再静下心来与孩子沟通、并说出孩子的感受、和行为背后的需求。
惩罚孩子是希望孩子接下来会变得更好,但是,惩罚需要注意孩子的对抗情绪,如果惩罚过轻会让孩子不足为戒,惩罚孩子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不能轻描淡写。但是,惩罚不能过重,太重的话,不但起不到效果,还可能让孩子越来越叛变。
父母通过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的方式来代替用“打骂恐吓”的方式管教孩子。这不仅是尊重孩子,也是在教会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与人相处时,学会沟通、协商、制定规则、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当孩子犯错后,我们要及时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撒谎;这个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这类问题要及时早点发现,并给与改正。这时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告诉他犯错就要承认,这才是优秀的孩子。有时候承担责任才是一名优秀的人才的基础。就一般而言,当我们及时教育后,孩子是会及时改正的。
很多家长教训玩孩子之后,总是害怕孩子把自己的话当耳边风,有些话过度重复,会让孩子更加厌烦,会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家长说的哪一句话是好的。所以,家长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过度唠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犯错,希望每个孩子犯错的时候,都能被家长加以引导,在错误里也能优秀的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心里比较脆弱和敏感,当发生了一些使他们心理受伤的情况时就会记在心里,久而久之,积攒的不满越来越多,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叛逆行为,比如离家出走。因此,当孩子出现了这种行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
如果孩子离家出走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1、不要总是强迫孩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叛逆期的孩子离家出走是必然的,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吝啬你的言语,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强迫要好很多。
2、父母要了解自己的焦虑
当亲子关系变得剑拨弩张的时候,父母要有起码的觉醒,要认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过去的管理孩子、跟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已经不起作用了。父母需要学习如何倾听孩子,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到倾听叛逆期孩子的前提是倾听自己,有能力了解自己的焦虑,同时消化焦虑情绪。作为父母,更不能被这些情绪操控,或者希望有一个“省心”的孩子让自己不焦虑,从而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
3、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不要动不动就责骂,不要经常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甚至以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更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当着外人的面教训孩子。另外,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不要干涉孩子一定要交什么朋友,和什么人相处等等。
4、改变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朋友已经习惯了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有些父母会通过打骂等方式,强制性的逼迫孩子怎么做,而这些,也是导致很多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所以当孩子离家出走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孩子的离家。并且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多给予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
5、少命令,多倾听
“快去收拾你的房间!”、“你赶紧写作业去!”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会进行转变,他们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如果用命令式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如果产生了冲突,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表达,而不是命令的语气。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压抑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中,但未必每一位父母都能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冷淡,平时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漠不关心,甚至会使用暴力,经常把自己的无名火发泄在孩子身上。
2、学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的不科学性如教学方法与兴趣不接轨,造成心理负担;教学内容繁多与青少年心理特点不接轨,造成压力;教学时间以多种形式延长,把孩子推向做题机器的机械疯狂模式。这些原因导致孩子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从而出现了离家出走的行为。
我觉得孩子偷东西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孩子偷东西是一个认知问题,是一个归属感的问题。孩子范这些错误是很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怪罪孩子,不能打骂,更不能把"小偷"称呼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要告诉孩子对与错。让孩子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能拿走的,拿了就是错会受惩罚的。平时陪孩子看一些教育片,让孩子通过故事明白一些道理。
我们大人很容易把孩子成人化。总是会用成人的想法去看孩子的行为。
对于偷这个字,孩子其实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可能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很有趣,是他想要的。所以就拿了。他意识不到这是不好的行为。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不能采取暴力的措施。如果孩子是第一次,一定要低声教育。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知道孩子真正的引导。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就能正确的做出引导了。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就采用吼或者是骂。孩子会觉得委屈,他不理解你为什么这样。而且正因为孩子的不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偷,所以可能会更有逆反心理。他下次可能还会如此。
而如果,我们耐心的和孩子进行沟通教育,多了点耐心。不仅能正确的引导了孩子,也让孩子明白了你的想法,彼此也增进了感情沟通。孩子下次也就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了。
引导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正视错误,是改掉偷窃行为的前提。发现问题并致歉,培养孩子的羞耻心,强化他的自制意识,不要让孩子将错就错或存在侥幸心理。
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让孩子区别“别人的”和“自己的”两个概念,教育孩子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对方同意,不能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借的东西一定要归还主人或原处。
多用心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父母应把偷窃行为扼制在萌芽阶段,不能放任不管。孩子周围出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并教育鼓励孩子将物品归还原主,同时要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物品。
孩子喜欢抱怨有时候原因并不在于孩子本身,而是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的影响着孩子。或者是孩子缺乏责任心,所以经常抱怨别人,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减少抱怨,以身作则。
孩子抱怨父母如何引导
第一,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抱怨父母,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性格、兴趣、意见等方面与父母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父母不应该感到自责或失落,而是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孩子的抱怨,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二,学会跟孩子平等沟通。
家长跟孩子要平视说话,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孩子之所以更愿意把心里话说给同伴听,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跟同伴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家长跟孩子只有平视了,才能更好沟通交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家长切勿跟孩子赌气,这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第三,对孩子的期望要现实。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但是不能脱离孩子原本的性格和气质,甚至制定一些他们根本就无法完成的目标。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孩子就会经常在失败的打击中受挫,为了保护自尊心,他们就会用抱怨的方式去发泄心中的压力。
第四,帮助孩子分析并解决问题。
孩子毕竟是一个孩子,不要总是认为孩子自己抱怨一会儿,就会忘记这件事情,这是错误的。家长要弄清孩子是为了什么事情而抱怨,为什么会抱怨,然后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作为父母,要积极鼓励孩子,改变孩子对事情的态度,帮助孩子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
孩子抱怨父母的原因有哪些
一、对自己的不满
有些孩子抱怨父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比如说,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会埋怨父母没有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孩子在社交方面遇到问题,就会埋怨父母没有教会自己如何与人相处。这些埋怨,其实是孩子对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希望父母能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自己变得更好。
二、父母太不顾及孩子的面子
我们经常会看见,在公众场合板着脸训斥孩子的大人。还有很多父母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大声呵斥孩子,甚至体罚孩子。他们完全不顾及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他们也要面子。这种方法不仅低效,而且很容易给孩子带去屈辱感,让孩子小小的心灵,被卑微、压抑、愤怒、反叛等填满。
三、将孩子的丑事告诉其他人
很多父母在和别人闲聊的时候,都喜欢谈论自己的孩子,为了提高聊天的气氛,他们会和别人分享孩子曾经做过的各种糗事,虽然他们只是将这些当做谈资,并不是故意在嘲讽孩子,但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而且小孩子的内心都比较敏感,自尊心也很强,当父母多次提及自己的丑事时,他们就会认为父母是故意的。
对于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的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培养,帮助孩子走出以往的舒适圈,从而去培养孩子独自学习做事的能力。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独立呢?
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独立
1、信任你的孩子
帮助孩子独立自主代表你信任他,而且孩子会在不断承担中获得成长,你应为他的成就感到自豪。这也代表孩子拥有自由,并同时接受保护。因此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他自己完成某些事情。只有父母学会适时放手,孩子才能获得做事的机会,长此以往才能获得自理能力,拥有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2、张弛有度,让孩子拥有自己空间和时间
许多家长现在为了给孩子搏一个美好的未来,都会给孩子制定大大小小的计划,让孩子的每分每秒都在拼命中。弓弦绷得太紧了,容易断,很多孩子都在这样的高压状态下,而做出了极端的事儿。
因此,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做好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和玩乐之后,会让本来已经运转不灵的大脑再次活跃起来,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帮助。而且,闭门造车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经常走出去,开阔视野和心胸,让他们学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3、要掌握分寸和技巧
对于孩子,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被扼杀。
家长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做事,避免管的太多使孩子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时候,家长需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的话,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孩子的“独立性”危机,导致孩子的脾气暴躁,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这样的不良人格。
孩子依赖性太强的原因
1、给孩子太多的保护或者是限制
父母事事包办对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分照料,过分彻底为孩子着想,处处代替,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这种关系其实是一种侵犯,对儿童自主独立的构成是一种危险,一旦离开父母,没有父母的照顾,孩子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
2、家庭环境影响
每个家庭拥有自己认为的独特的教育方式与教育习惯,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长大,他们的依赖产生也离不开家庭环境。老人的维护孩子,家长害怕委屈孩子的各种给予,让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舒服的生活下,很容易产生慵懒态度,一切都不需要操心,因为所有的事情在需要之前,已经全部被完成了。
当家长发现自家小孩子有偷钱的行为时,估计都快崩溃失去理智了。因为无论家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小孩子偷钱父母应该如何教育才好呢?
小孩子偷钱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1、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
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小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而用打骂让孩子屈服,容易让孩子恐惧,却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以引导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可能并不明白什么叫物品的归属权。尤其是当父母习惯性地将一些零钱放在家里某个抽屉时,孩子会觉得这就是家里的钱,只要有需要自己也可以偶尔支配。因此,他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并不知道这个过程叫“偷”,也并不清楚这样的行为有多么恶劣。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以引导为主,先告诉孩子这么做是不对的让他认识到错误并道歉,并保证下次不再犯。
3、让他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
对于小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这种事情,父母一定不能太过用力的教育,呵斥打骂孩子,一定要学会巧妙的运用一些方法,适当的处理。家长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偷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之后他们自己从内心意识到错之后,才能用心去改正,否则很容易下次再犯同样的问题。
4、必须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
很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吃饱喝足就行了,不需要零花钱。这是非常片面的一种观念,事实上,学龄前儿童其实就已经形成了消费意识,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钱是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因此,家长应该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适度地给孩子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的过程,就是满足孩子适度消费欲望的过程,这样也可以避免孩子想要某个东西却得不到,所以只能出此下策。也即是说,孩子偷钱的本质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说是自己的需求不可能被父母满足。
小孩子偷钱的原因
1、攀比心理
不可避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为诸多环境的变化使他养成了许多恶习,有很多孩子产生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正是家庭条件不富裕,才让他们想通过非法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花父母的钱,或者偷别人的钱来购买一些高档奢侈品以彰显自己的优秀,和卓越便成为了他们偷钱的原因。
2、家长管控太严格
父母的过分管教。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严格控制他们的日常花销。哪怕是必须的学习用品,父母也要权衡再三,甚至不断的说教。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就会产生反抗心理,他偷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摆脱父母的掌控,然后独立去支配自己的喜好。
在生活中,父母经常说他们工作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母不理解和误解他们的孩子。当问题出现,父母想要和孩子沟通时,孩子关上了沟通的门,不再愿意和父母沟通。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花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倾听孩子想说什么,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都希望用有限的时间教育孩子,把他们要说的话都表达出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孩子是否有什么话可以对自己说。在这个时候,妈妈们总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变得被动,听从自己的“教导”,但是她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倾听。
与孩子沟通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是我和孩子们交流的方式,我感觉很好。
一是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有必要和孩子交流。也就是说,当我的孩子发现他们在学习或思考上有问题时,我喜欢和他们发自内心的交谈,而不是关心他们。
发自内心地爱孩子是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你说不。
第二,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老子前面。当讨论问题时,把你自己和你的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通过电视,媒体,老师的讲座,同学的交流,孩子不一定比我们知道的少。如果你不相信我,就和你的孩子谈论一些广泛的话题。我总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当我用教学的口吻跟孩子说话时,孩子很反感,不是吗?
平等对话是与儿童良好沟通的基础。
第三是与孩子就广泛的话题进行交流。除了学习外,还要有情商、娱乐、生活感悟、生活常识等。它应该是一切。你不能谈论一个话题,而你的孩子必须谈论你的话题。你还必须学会引导你的孩子围绕这个话题。
广泛的话题,一起讨论,尊重孩子的意见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
四是照顾好孩子生活中的细节。孩子喜欢吃什么样的衣服,他喜欢什么风格的衣服,在学校和同学是好朋友,老师的性格如何教学水在每一个主题,如果你不知道,这意味着你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关心孩子。孩子和你之间的距离很远。
了解孩子的一切可以加深沟通。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11368.html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