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的欲是指: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欲穷千里目的欲是什么意思
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全诗翻译: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全诗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登鹳雀楼》的写作背景
王之涣年轻的时候做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没多久就遭人诬陷而罢官。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从此就开始了一段访友漫游的生活。在漫游途中他写了这首诗,当时他大约三十五岁左右。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永济县,只有三层,前面对着中条山,黄河从旁流过。因为传说中常有鹳雀在此停留,因此得名。
《登鹳雀楼》的诗人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最著名的五首诗
1、《凉州词 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3、《宴词》
【唐代】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4、《九日送别》
【唐代】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凉州词 其二》
【唐代】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17679.html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