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语文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哪

2023-07-11 14:55 浏览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洛阳地区从夏代开始即成为中原政权的都城。到隋代,由于前代的洛阳城已经损毁严重,因此撇开旧城,另肇新基。

作为隋唐东都的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诸代五朝,历时约500余年(605年—1127年),期间其规模和布局除局部稍有增减外没有大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隋书·炀帝纪》记载,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建东都洛阳。负责规划的宇文恺根据洛阳山川、河流的自然条件,集政治、经济、对外交通和观赏于一体,把东都洛阳城规划设计得十分宏大。在营建新都的同时,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自都城西面的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构成通济渠的西段。

由于通济渠不仅供炀帝出巡各地,更要把东南与其他地区的租粮漕运到东都含嘉仓,然后再转输西京大兴城(长安),因此宇文恺巧妙地利用黄道渠让谷、洛水与通济渠连通,把通济渠的停靠码头延伸到皇城,在东太阳门外与承福门外形成一个宽阔的广场,炀帝多次出巡活动都是由此处乘船而行的。

正是因为洛阳城的规划专门考虑了通济渠的漕运功能,根据考古发掘推测的隋唐洛阳城平面图显示,宫城、皇城以及郭城内的建国门大街等重要建筑,都位于郭城的西半部,即城市中轴线偏在郭城的西半部,这与同为宇文恺规划设计的中轴线位于城市中央的西京大兴城很不相同。

公元608年,隋炀帝又下令开通了永济渠,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永济渠)、东南(通济渠)辐射的庞大的中国大运河网络。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工商业空前繁盛,逐渐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同时,皇帝还下令把洛阳故城的居民及各地富商大贾等迁入新城,使洛阳人口达到百万以上,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 唐代武则天当政时,长期驻跸洛阳,改洛阳为“神都”。正是运河的沟通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系在一起,整个帝国名副其实的凝结为一个坚强牢固的整体,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

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从现在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

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1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