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地理

中国在北极有几个科考站

2023-12-27 14:26 浏览

中国在北极有1个考察站,是黄河站。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缔约国地位而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

中国在北极有几个科考站

一个黄河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

黄河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25人工作和居住。重点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冰川海洋、生物生态、气象地质等学科的观测和研究。

北极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当时12个国家的10000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

中国在南极有几个科考站

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位于西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平均海拔10米。夏季最高气温11.7℃,冬季平均气温-8.0℃,最低气温-26.6℃,空气湿度较大,海风含盐量高,全年大风天数在60天以上。

目前有各种建筑12座,建筑面积4082平方米,建有生态动力学实验室,每年可接纳25人越冬,40人度夏。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测绘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平均海拔11米。夏季最高气温9.6℃、冬季平均气温-23℃、最低气温-46℃,全年大风天数188天,晴天约220天,紫外线辐射强度大。

目前有各种建筑18座,建筑面积7375平方米,建有雪冰实验室和极区空间实验室,每年可接纳40人越冬,80人度夏。主要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陨石)、地理、环境监测等科研观测和研究。

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80°25'01"S,77°06'58"E),距中山站1258千米,平均海拔4090米、冰厚3500米,年均温度-58.4℃、最低气温-82℃,紫外线强度大。

现有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可供20人度夏,主要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科学研究,并支撑深冰芯钻探、天文望远镜建设等重大工程。

中国南极泰山站

“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其名称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等,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2014年1月3日,“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2月8日上午11点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不仅将成为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罗斯海新站前期准备工程是本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2017年12月初“雪龙”船首次抵达恩克斯堡岛,用直升机将340吨物资部署上岛;2018年1月中旬“雪龙”船从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岛后,将建站工程机械和重型物资运输上岛,随即开始了新站临时建筑的建设。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其中之一是建设新的科考站。该站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是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南北极科考站的作用

长城站: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中山站: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昆仑站:在昆仑站观测到最新的全球极端最低气温。建立天文观测站相当于在太空站观测天文,有助于研究暗物质、暗能量。

泰山站:对进一步研究南极大陆的气候变化、冰川变化,以及对南极大陆的遥感测绘有重要作用。

罗斯海(在建中):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空间物理等科学调查的保障条件;满足度夏、越冬的管理、科考、后勤支撑人员的长期生活工作医疗的需求,具备数据传送,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讯、保障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作业等功能,成为中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黄河站:中国北极科考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这为解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北极建站后,中国科学家还将建立中国北极卫星常年观测站。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2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