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政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2023-03-16 17:08 浏览

家书抵万金: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比喻家书珍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烽火”指代战争;同时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事的紧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这句诗还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句式整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哪首诗

《春望》

【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想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出自杜甫的《春望》,这是一首表达自己的心志的诗,是安史之乱下人民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的一种的深深的感慨。在战乱的情况下,来自家人的一封书信是的珍贵的,因为不管是怎样的困苦,我们知道远方的亲人无时不刻的在思念着我们。而自己看着这残垣断壁摇摇欲坠的,更是感慨自己的无能为力。

春望的写作背景

《春望》写作背景: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杜甫人物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2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