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存在攀比虚荣的心理时,一定是问题比较严重的阶段了。因为刚开始,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有这种心理,比如同学有的玩具,他回家就会让家长给买。因此当家长发现时,应该是已经招架不住的阶段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孩子攀比虚荣的心理如何教育
1、父母应当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教育将决定孩子走什么路,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确实如此。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很关键的,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存在攀比虚荣的心理,很多原因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此只要家长不要成天抱怨家里穷,或者说把奢侈品挂到嘴边,孩子也就不会对这方面有太多的需求了。
2、给孩子营造一个不攀比的环境
家长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营造不攀比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一个机会。我们自己不去攀比,孩子也不会养成这种坏习惯。另外,家长要切记不要溺爱孩子,予取予求只会养成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而直接进行满足,只会让孩子的攀比不断升级,直到你支付不起的那一刻才知道没有教育好他,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3、不能一味的满足,要适当
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要注意,小孩子都是喜新厌旧,看见别人的新玩具自己就像要,很多的家庭总感觉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孩子想要就给孩子买,家长辛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
可是这样无限的溺爱,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时间久就会越来越夸张,孩子的虚荣攀比的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直到家长招架不住的那一天。因此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不要养成攀比心理,引导孩子努力学习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不要因为先天因素和家庭条件差就倍感自卑。
4、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
家长要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要求买的东西,要先衡量物品的性价比以及是否有购买的必要性。如果确实对学习成长有帮助,那么就可以考虑买给孩子,而且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和珍惜所得到的物品,这样才会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孩子攀比虚荣的原因
1、成人教育方法不当。大部分家长都有一种心理,那就是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又有经济承受能力,所以舍得买高档玩具、流行服装。有些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养和教育,喜欢在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等方面与他人比较,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与众不同。
2、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周边人都在互相比的时候,孩子心态容易发生变化,人毕竟是一种群体动物,是融入一定的社会团体以满足其社交需求的。很多孩子本身并没有什么对比心,但如果周边的小朋友经常互相比较,并以物质来划分群体,这就会使得孩子为了融入某个集体而使心态发生变化,开始出现攀比心。
7岁孩子最喜欢模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这也是孩子是非观形成时期,对孩子要讲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七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表现为参加公共活动需要排队时,不顾及秩序纪律,这动动,那摸摸,吵吵闹闹,导致整个队伍秩序非常差劲。
2、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这时候7岁孩子有明显的反抗性,喜欢什么都跟家长对着干,家长允许的不做,家长不允许的反而很有兴趣。
3、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随着对空间和环境的不断了解和熟悉,很多事都可以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进行,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4、是非判断能力弱:7岁孩子经历过的事物尚少,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七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1、家长以身作则。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吃米饭时家长想教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自己首先要保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一粒也不剩,这样即使不给孩子说,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跟着学的。
2、可以训斥但不要体罚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随意就体罚孩子,这样反而给孩子造成阴影。而是应该首先予以劝说和训斥,比如孩子耍脾气把吃的好好的馒头扔掉了,家长应立即要求孩子捡起来,否则不让他吃饭了,并告诉他再扔馒头就罚站。这样孩子一般会自觉地捡起馒头。
3、多鼓励夸奖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有时候一句责备的话能让他难受很长时间。相反多鼓励鼓励他会让孩子干劲十足。比如孩子帮家长擦桌子了,家长就要使劲的夸一夸孩子,说:你真棒!真勤快!谁也没有XXX懂事。这样孩子会非常高兴,还有可能去接着帮忙拖地了。
七岁的孩子该如何正确引导
1、七岁的孩子开始上小学了,己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想意识。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平时遇到了一些什么问题,谈谈对这些事的看法和感受,指导孩子怎么去面对问题,以及怎么处理问题。
2、做孩子的好朋友,贴心人,这样孩子会在家长面前畅所欲言。家长可以及时的捕捉孩子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有效的改正和制止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并且对孩子好的行为,也要及时地作出鼓励和表扬,肯定孩子所作出的努力,激励孩子更加进步,做到赏罚分明。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3、应当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例如在吃饭时,大人们都还没上桌吃饭,孩子不能先吃。这是礼貌也是规矩。对人要多说谢谢、对不起等等文明用语,懂得感恩。让孩子从小知道礼节是很重要的行为规范。
4、教育孩孑养成劳动习惯,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和自立更生的乐趣。为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独立自主能力的人打下基础。
5、教育孩子要有好学的精神,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努力争取去多掌握各种技能,否则会有被社会所淘汰的可能。所以,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在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去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德、智、体要全面发展。
6、家长对孩子不仅仅是养,而且要教。要做到对孩子有原则性、亲子有度、不过分溺爱、不过分干涉、寓教于乐,正确的教育孩子,让他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人!
10岁男孩正处于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进入青春期前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沟通方式需要特别注意。
10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包括认知和辨别能力提高,秩序感下降,拖延现象加剧,情绪丰富但表达能力下降,成就感重要,行动力显著增强。
10岁男孩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新事物,因此在与他们沟通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他们探索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10岁男孩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身份,开始建立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在与他们沟通时,可以通过肯定他们的成就和优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10岁男孩自己是特别希望能够独立,但是实际上可能很多方面还比较的幼稚,所以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发育阶段。对于叛逆的孩子也要学会尊重他,不能说家长抱着我是家长什么都得听我的这种态度,这样完全剥夺孩子自由空间,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10岁孩子的社交能力逐渐提升,他们开始更加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也更加注重与同龄人的关系。他们可能会更加喜欢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习和分享,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在社交中的地位和角色。
10岁孩子的自我控制力逐渐提升,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他们可能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学习和表现。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责任感。
如果十岁孩子在青春期前期,受到家庭的不良引导,或者受到周围同龄孩子的影响,可能会使得十岁孩子出现叛逆的心理。此时孩子的心理属于两极分化的阶段,有时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叛逆行为,如不愿听家长的要求和建议,建议家长要进行积极的沟通,并且给予正确的教育。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
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
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他们一旦自我意识发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儿童。
父母离异孩子就会感觉非常的害怕无助和自卑,害怕是因为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家了,害怕将来自己的日子不好过。
自卑是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别人都有爸爸妈妈爱护而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疏导要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要告诉他爸爸妈妈虽然离婚了但依然爱他,爸爸的家和妈妈的家都是他的家。他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优秀,不会有人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而轻视他。
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应该这样管教,要给他足够的爱和安全感。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他缺失了父爱,或者是母爱,或者是父爱,母爱同时都缺失了,他的心里就会非常的自卑和敏感,认为这世界抛弃了他,所以这时候我们要给他温暖,给他爱,让他感觉自己是被社会接纳的,然后他就可以正常自然的生长了。
适当满足孩子必须的物质要求。离异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孩子的生活,尽量为孩子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的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孩子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
切勿禁止自己抚养的孩子与前配偶来往,甚至逼迫孩子不认对方,从而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父母对于孩子完整的爱,将来对于孩子的人格完善会受到影响。
给予正确教育,不转移”仇恨“。父母在离婚后应尽快冷静下来,并约定相互对孩子作哪些解释。平时,应约定多强调对方的优点,淡化缺点。例如,夫妻因为其中一方有第三者之故离婚,所谓的“受害方”不应过分以负面信息教育孩子,不能要求孩子远离另一方,应该强调对方的优点,如工作勤奋、热爱家庭等。
同时父母应给孩子充分的机会,鼓励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看法,尤其是表达怨恨、痛苦、失望等情绪。此时父母要认识到向孩子承认错误并不可怕,这样做不仅不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相反,主动承认在离婚问题上的冲动和自私行为,反而能重新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调整自我生活态度及对孩子态度。离婚后,抚养人自身的生活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莫一直对离婚耿耿于怀,认为厉害伤害了孩子,一直用亏欠和补偿心理对待孩子,这会培养成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导致孩子敏感、脆弱,担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并且需要及时告诉孩子:你们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这是不会改变的事实。一般单亲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平时父母要多关心和爱护,多沟通多观察,尽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的教育对孩子是非常关键的。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训斥孩子,否则会让孩子产生反抗的心理。要态度要温和,不要用吼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跟孩子沟通要有耐心,学会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吼叫,吼叫只会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当孩子关上沟通的大门时,想让他再敞开心扉就很难了。
在语气上要平和,不要急躁,语速不要太快。多听孩子讲。如果孩子有顾虑,要慢慢引导他(她)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越长大越不爱跟家长沟通。所以在幼年时期就要培养跟孩子良好的沟通习惯。在餐桌上过空闲时候多聊天,用平等的心态,而不是作为一个家长摆出长辈的姿态,更不能责备的语气等他再大点就不会那么难沟通了。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美国人类学家的结论是:所有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是比较好的时机。有时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讨论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
与孩子沟通最有效方法就是别把他当成孩子,当成朋友换位思考,再沟通就好多了,要想了解孩子,就应该多沟通,要有时间多陪孩子多交流,在交流当中多了解孩子的不足和缺点,在游戏当中自己找岀缺点和不足,自己去克服,在自己在克服困难当长成。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是沟通不只是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不是丢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父母应该树立平等沟通、平等相处意识,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高中阶段是最容易出现厌学问题的一个阶段,也是最需要家长警觉的三年。高中学业压力大,且面临着高考,孩子又正处于不稳定的青春叛逆期,多种要素叠加,十之八九会呈现厌学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本性,如果可以,他们也都愿意成为学霸,让父母以自己为骄傲。可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种种的困难,有的可以克服解决,有的自己解决不了。当他们自己无法解决时,厌学就理所当然了。
高中生厌学有时候并不仅仅是为了玩,而是在学习上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比如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学习起来特别困难,听不懂老师讲课,所以索性就不听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帮助解决,那么就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辍学的想法。
大多数孩子在高中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焦虑。厌学倒是不可怕,可怕的是钻牛角尖和妄自菲薄。所以家长要和孩子交流,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不良心情应该得到疏导和发泄,否则在这种心情下,孩子是没办法好好学习的,天然也谈不上好好迎接高考。心情来得快去的也快,这就得让家长花点心思给孩子做疏导工作了。
对于出现厌学情绪的学生,家长要和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一些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内心也渴望被人所理解,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厌学学生进行面对面,坦诚地沟通,明白孩子的内心需求,才能开导孩子的厌学情绪,让孩子重新回归到学习当中。
很多孩子厌学都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觉得学习都是为了父母。所以父母应该在生活当中,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平时可以让孩子体验生活,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学习,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就不会在出现厌学的问题了。
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慢慢失去自信心,并开始出现厌烦的情绪,对此我们要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里的“学习”不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或带他们探究未知领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才能让孩子有学习动力。
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长要及时为他们进行改善。如果孩子攀比心理没有得到及时改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社交,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家长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监督。
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该怎么教育
1、给孩子营造一个不攀比的环境
环境造就人。家长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营造不攀比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一个机会。我们自己不去攀比,孩子也不会养成这种坏习惯。
此外,家长不要溺爱孩子,予取予求只会养成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没准还会回过头咬你一口。直接进行满足,只会让孩子的攀比不断升级,直到家长支付不起的那一刻才知道没有教育好他,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家长要多去陪伴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声音,不要以金钱来满足他们。
2、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观,可通过两种方式执行,一是让他了解金钱,了解不同商品的价格;二是逐步让他管理零花钱,学会正确支配。当孩子对物品的价格有个基本的概念,就会明白想要换取这些物质需要自己攒多久零花钱,而父母又需要工作多久,为此便能体会父母的不易、学会正确看待金钱,也是给孩子定下了一个花钱的规矩。
3、正确教育孩子
有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父母却“打肿脸充胖子”,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这种虚假的表象在助长孩子盲目攀比的同时,也使得家庭不堪重负。
因此,作为明智的父母,我们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家庭生活的真相,在攀比风的压力下,有的孩子会因为总也比不上同伴,产生自卑感。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为孩子作选择的时候,要从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期望过高。同时鼓励孩子在自身可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合理调整目标,寻找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别人的办法。
孩子出现攀比心理的原因
1、外界的影响
孩子很多攀比心理都是来自外界,特别是父母,一方面过度满足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就会使孩子在无限满足中过度膨胀,从而有了攀比心理。另一个方面父母自己攀比影响到孩子,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被潜移默化那是自然的。
2、自我认识能力差
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在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往往过高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的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有些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养和教育,喜欢在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等方面与他人攀比,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与众不同,都会加深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物质攀比心理的问题,家长在为其进行纠正的时候,要以身作则为他们做好榜样,避免双标教育,造成孩子的心理抵触。在引导的时候,家长也要放平自己的心态,接纳他们的问题,去正视他们的攀比行为,对孩子适度的满足或者延迟满足,使孩子有所改善。
孩子物质攀比心理如何引导
1、家长要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就有爱攀比的现象,见别人买了什么好看衣服她也要买;别人家换了车,自己也要嚷嚷着换车。如果家长就是这种人的话,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形成物质攀比心理的心理。所以要不想让孩子有这种心理的话,家长就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
2、接纳他们的攀比心理
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我们不要跟别人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比吃穿是虚荣,比成绩才是上进的好孩子,其实这是家长一种错误认识,无论比吃穿还是比成绩,都包含着一种“你弱我强”现实。但事实上,每个人冷暖自知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因此,面对孩子间的物质攀比,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接纳,在情感上共情和认同,然后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分析这个东西是否是他们真的需要。要知道接纳并不代表默认购买,找准原因是关键,在关于吃穿用等方面,如果班级上大部分孩子都有,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因为缺少某些东西而让孩子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沟通方法要正确
孩子小时候花钱大手大脚是肯定的,因为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也就不会在意那么多了。而家长也不要一味地责骂,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逆反,物质攀比心也会越来越严重。家长要怎么做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沟通方式能让很多问题顺利解决。比如让孩子知道金钱来之不易,或者让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吃点苦之后就会明白,挣钱好难啊!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会孩子什么值得去比较,也是修正攀比心理的重要环节。需要教会孩子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而非盯着别人不放。多跟自己比较,我成长了吗?我跟去年有什么不同?我有什么样的收获和进步?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形成正向的比较,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让孩子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满足感,而不是被攀比的小怪物追着跑。
孩子物质攀比的原因
1、不当的家庭教育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
从很多报道中看到学校的孩子追求品牌,小小年纪就比谁的衣服更贵更好看、谁谁家的车更漂亮等。很多孩子之所以存在严重的攀比心,和父母自身的攀比心、对孩子的溺爱是密不可分的。当父母过于崇尚物质,喜欢攀比,同时又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时,孩子的物质攀比心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2、内心世界匮乏
内心匮乏的孩子平时和父母缺乏过多的交谈和互动,也没有经常玩耍的朋友,他们自然无法感觉到满足感。这时他们就会通过物质的攀比,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尤其是同学羡慕的眼神和热情的邀请,都能让他们沉迷其中,喜欢上相互攀比,形成不良习惯。
10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的变化,如果发现孩子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出现了叛逆的情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引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看10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10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10岁孩子处在儿童的后期阶段,孩子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
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2、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叛逆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3、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
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
4、情绪波动较大
十岁女孩儿的情绪波动变化较以前会有明显的加剧,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孩子有心事了,但又不愿意说出来。如果家长仍然按以往的管教观念和方法进行,很容易让孩子感觉没有说知心话的人。所以,家长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学习十岁女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合理加以满足和教育引导。
10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1、耐心说明事理
有些家长习惯于向孩子发布“禁令”,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通常不太奏效,反而会诱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故意违一次禁试试。比如:有的家长规定孩子玩游戏机不得超过一小时。这一规定本身并无不当之处,但若家长只是一禁了事,并不向孩子解释具体的理由,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故意连续玩上两三个小时不罢手。
2、学会换位思考
每个家长也是从孩子阶段经历过来的,但是由于时代不同,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叛逆期可能也存在差异,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的那么明显。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问题,在理解孩子之后,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用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更加容易,孩子也就愿意接受和改正。
3、以身作则
10岁孩子模仿能力很强,良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样。在平时家长要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不要强行让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自己要先以身作则。比如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自己也要看书学习,而不是看电视。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6692.html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