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语文

将相和的作者是谁

2024-02-23 14:24 浏览

《将相和》的作者是司马迁。该故事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的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生平: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将相和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写的是赵国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分别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一天下宝物——和氏璧,秦王欲以十五城池换宝物,赵王明知有诈,可又惧怕秦王,遂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在朝堂上,蔺相如据理力争,斗智斗勇,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回到赵国。

这个故事表现了作为一个外交家,蔺相如勇敢无畏,机敏智慧,不辱使命。留给后人很多启发。

渑池之会

秦王不甘心自己失败,周赧王36年,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这个故事进一步展现了蔺相如作为一个伟大的外交家为维护国家尊严,临危不惧,有礼有节的气节。

负荆请罪

渑池之会后,赵王安全回到赵国,加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超过自己,认为自己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却凭着能言善辩而位居他之上,廉颇感到羞耻。欲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称病不上朝,避开与廉颇正面相遇。

蔺相如的门客下属对蔺相如行为感到不解。蔺相如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做比喻,他是为国家为重,廉颇知道此番言论后幡然醒悟,遂负荆到蔺府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后来两人成生死之交。

将相和出自哪本书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1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