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数学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2023-03-18 15:47 浏览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传说古代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里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隔壁王二不曾偷。”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每天兢兢业业,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攒下了三百两银子。他心里很高兴,但同时又很担心,总怕有人把他的钱偷走。思前想后,张三找来一个大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锁在箱子里,然后又在房屋后面的空地挖了个坑,把箱子深深地埋在了地下。

做完这些,张三放下心来,准备回去休息了。可是临走前,他看了一眼埋箱子的地方,又担心起来,怕有人不小心把箱子挖出来。于是他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赶紧摸出一张纸,在上面写:“此地无银三百两。”写完将纸条贴在墙角,这才安心地走了。

张三的反常举动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王二觉得好奇,就趁张三睡觉时溜到他家屋后,借着月光看到了那张纸条。王二一下明白过来,于是把箱子挖出来,偷走了银子。

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王二心里激动极了。但他也害怕被张三发现,就赶紧把坑重新填好。想了想,他也取了一张纸过来,写上“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后照样贴在了墙角。

第二天早上,张三起床后到屋后去看银子,突然发现银子不见了。看到王二贴的纸条后,也一下明白过来:自己的银子被王二偷走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寓意

一个人聪明是好事,可是,如果自作聪明就成了愚蠢了。张三和王二都是自作聪明的人,结果他们成了人们的笑柄。有些人之所以会不打自招,是因为其做贼心虚,做一些不愿被别人知道的事情,可能是自己一些私密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不见得光的事。

但是,只要为人光明磊落,正直做人,没有害人害己,就不要害怕所做的一切会被别人知道。很多时候,越是要隐藏更多的事情就越会引人注意。人总是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私欲与秘密,但是发生了的事情,是怎么也隐藏不了的。

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意思相近的成语

1、欲盖弥彰: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翻译:有人求名而得不到,有人想要掩盖反而明白地记下了名字,这是惩罚不义的人。

2、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也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翻译:所以说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即:欺骗别人也是欺骗自己,而且欺骗自己更严重。

3、掩人耳目:遮着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

出处:宋·无名氏《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翻译:事情的迹象很明显,就算想要掩盖也已经不太可能。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翻译: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5、不打自招:旧指没有用刑就招认了自己的罪行。现比喻无意中说出自己干的坏事或泄露了自己不好的想法。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三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翻译:押司和押司娘没有用刑就招认了自己的罪行。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1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