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英语

桃花源记是散文吗

2024-11-28 09:58 浏览

《桃花源记》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2)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3)缤纷(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5)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阡陌交通(8),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9),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10)答之。便要(11)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12)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13)来此绝境(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5)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16)所闻,皆叹惋(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处处志(19)之。及郡下(20),诣(21)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2),遂(23)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4)往。未果(25),寻(26)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2)缘:沿着

(3)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交通:交错相通。

(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0)具:全都。

(11)要:通“邀”,邀请。

(12)咸:全都。

(13)邑人:同乡的人。

(14)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6)具言:详细地说出。

(17)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8)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9)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

关于陶渊明的散文

陶渊明的散文创作文风独特,是我国历史上文苑上独树一帜的标杆,奠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这两篇是最能体现陶渊明的性情和思想的作品。

《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形式是采用正史记传体,用简单平淡的笔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情趣,对于平时的生活事迹只是寥寥几笔。如此写法将五柳先生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形象勾勒的面面俱到,塑造了一个怡然自得、安乐知足的隐士形象。这个散文的风格情怀具有记叙的特点,是陶渊明创立的。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的人充满纯真和善良。他们靠着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幸福,简简单单,没有勾心斗角。这个美好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强调陶渊明理想境界的独特性。陶渊明向往与追求舒适平和的生活,不再仅限于对自身的考虑,更多的是为广大百姓和社会着想。尽管“桃花源”只是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这个理想却是十分难得的,表现了陶渊明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升华。

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简单干净、充满真挚之情,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从侧面表述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追求。此类散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具一格。陶渊明散文的出现打破了当时骈文盛行的格局,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桃花源记》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2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