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纸上谈兵的主角是谁
战国时赵国将军赵括。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纸上谈兵的评价
纸上谈兵源自明朝人根据长平之战写的诗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被用来比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但这只是明朝诗人的看法,战国时的中国人,却把赵括看得非常高。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他的军事思想深受时人推崇,他本人也有一定威望。所以当赵王考虑让谁去上党迎击秦军时,重臣就举荐了曾协助父亲赵奢大破秦军的赵括。只不过这个提议被蔺相如拒绝了,因为赵括虽有战功,也有实际作战经验,但由于君臣政治斗争的影响,并没有过亲自统兵的机会。
赵括全军覆没,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的秦军数量更多。乐毅评价长平之战,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此时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秦军虽然暂时占领河东,但赵括的战法已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
因此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只好灰溜溜地退兵而去。连白起都对秦昭王说,自己以50万之众围赵括20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赵军,这是赵括的功劳。而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
可见,或许赵括的军事才华不如其父赵奢,与当时最杰出的军事统帅白起也不是一个档次,但否认他有能力则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他有优秀的参谋能力,却缺少统兵实践。而且,因为强秦最终统一了天下,后人自然就觉得赵国败了。长平之战中,赵括就这样成了罪魁祸首。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24867.html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