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历史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2023-05-26 11:24 浏览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而救了赵国。后来又用来指袭击敌人的后方,然后迫使进攻的敌人撤退的战术。现在就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是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公元前354年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的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魏国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求派救兵支援,齐国派将领孙膑、田忌率军队前去救赵国。

趁着魏国都城无重兵的时侯,孙膑考虑魏国精锐部队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就采用了向魏国都城大梁举兵进攻的的战略来解救赵国。魏国闻讯后不得不撤兵邯郸,回都城救国,在桂陵碰到齐兵的截击,大败而归,赵国因此而得到解围。

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简介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2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