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政治

与楚国交战时退避三舍的是谁

2023-05-25 11:02 浏览

是晋文公重耳。

与楚国交战时退避三舍的是谁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与楚国交战时晋文公重耳为什么要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离开了齐都,来到了曹国。曹共公不礼,又赶路到宋国。宋襄公赠其马匹银两后,去了郑国。郑文公亦不礼,又去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礼接待了晋公子重耳。酒宴会上,楚王问重耳说:“公子若回到晋国,做了晋君,将以何物报孤?”重耳对曰:“美女玉帛,楚王有之;羽衣皮服,楚国皆产。晋国有的,楚国都有,拿什么报答您呢?”楚王又说:“既然如此,何以报呢?”重耳回答说:“若托大王的福,我回晋国继了位,将来晋国与楚国若打起仗来,在中原相遇,我将避君三舍。与君国周旋,不与交战。”楚将子玉听了大怒,要杀掉重耳。楚王说:“晋公子公而俭,文而有礼,其随从又多贤人,日后必得晋国,不可无礼!

不出楚王所料,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国做了晋君,史称晋文公,文公在伐卫破曹的战役中与楚军相遇。楚成王听说晋国一鼓作气破了卫国和曹国,就命楚子玉撤军。还告诉他说:”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到过许多国家,现已六十多岁,可谓老谋深算,咱们跟他打仗,未必能赢,你还是趁早收兵吧!“子玉认为,拿下宋国是迟早的事,不愿撤军。他派人回去向楚王复命,说:”请再等几天,让我破了宋都再回去。如果碰见了老贼重耳,我也要同他拼个鱼死网破。万一我吃了败仗,我甘愿受军法处治。“

楚成王一看子玉不愿撤军,就问令尹子文,子文说:”现在晋国正强,图谋霸主,我看还是给子玉打个招呼,让他多加小心,不要同重耳撕破了脸,能够讲和最好,不动刀兵就能落个平分南北的局面。子玉得到劝告,便派人同晋国讲和,重耳还没有说什么,狐偃开口就骂:“楚子玉想得太美了,他连个宋国都城都没打下,还想让我们恢复曹、卫,同他平分中原诸侯小国,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他把楚子玉派来的使者扣了起来,把随从放了回去。

 随从回到楚营,告诉了楚子玉。楚子玉一听就火冒三丈,要与重耳决一雌雄,于是,他带了兵马不可一世地向晋营扑来。晋中军元帅先轸一看楚军开过来,就摆开阵势准备应战。狐假说:“慢,且慢!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许诺,晋楚治兵,要退避舍,与其周旋,不与交兵。今天我们不能忘了楚王的恩遇,更不能不讲信誉!”先轸说:“狐偃讲得对!”就颁布军令后撤三十里,晋军后撤了三十里,楚军进逼了三十里,就这样晋军有计划地后撤了三次,楚军穷追不舍地前进了三次。楚子玉不知道晋军元帅先轸用的是纵敌、骄敌、诱敌深人的战略战术,结果在城濮一战中落了个身败名裂、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

退避三舍相关问题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2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