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地理

谁答应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2023-05-26 10:28 浏览

晋文公重耳答应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为什么答应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其一,晋文公为兑现诺言,报恩。

晋文公重耳曾因晋国国内争权夺利的斗争流亡在外,流亡过程中,楚国国君盛情款待重耳。

当时楚国国君问重耳:“你日后如何报答我?”重耳回答:“假如有一天我做了国君,我们两国交战,我会命令我国军队退避三舍。”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发生了城濮大战,决战前,晋以报答楚王资助为名,退避三舍。

其二,“退避三舍”实为诱敌之计。

晋文公命令晋军退避三舍,实际上是为了避开了楚军的锋芒,诱敌深入。而楚帅果真上当。当晋军后撤时,楚帅子玉坚持追击,甚至得意忘形地狂叫“今日必无晋矣”。结果楚军在城濮陷入晋军的重围,全部被歼。

退避三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首先告诉我们退避意味着不争。

退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成熟后的智慧和心境,与其据理力争,斤斤计较,不如宽容豁达,心宽似海,才不会总是在生活的琐碎尘埃中挣扎。活得更快乐。

其次告诉我们退避是对人生有所了解后,清淡处世,以出世的心态去过入世的生活。对伤害自己的人回避,对看不惯的人回避。

最后告诉我们不必对每个人热情,不必对人生求全。前半生不犹豫放下一些人和事,后半生才能不后悔的过好自己更好的人生。退避是对人生做一些减法,低质量的社交,无意义的人,回避远离,更能找到人生的空间。

晋文公重耳答应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是哪次战役

是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救遭楚攻打的宋国,出兵讨伐楚的——盟国曹、卫。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遂北御晋兵。晋文公“退避三舍”,在城濮与楚对峙。晋军利用楚军骄敌,歼灭楚军两翼,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大胜。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册封文公为侯伯。

城濮之战的历史意义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

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

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反观楚军方面,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

加上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终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自己在争霸中原中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jtjycn.demo.zzsc8.com/post/24106.html